唐代茶业研究
作者: 郭亮  日期:2007-04-20 来源 :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茶业 唐代 研究 
描述:茶业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,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。研究唐代茶业,不仅有助于揭示茶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唐朝的特殊表现,而且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茶业发展和振兴提供历史借鉴。 对唐代茶产地分布状况进行考察,主要是依据正史、政书、类书、诗文、笔记小说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完成的。在此基础上,分析总结出唐代茶产地的分布特点,并进而分析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状况。首先,唐代茶产地的地理分布呈现出“多个中心,四面开花”的特点。在全国这个大范围内,“江南、淮南、山南、剑南”四个重要产茶道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集中的产茶中心。在各道内部又有太湖产茶中心、淮南产茶中心、江汉产茶中心、三峡产茶中心、川西产茶中心等。在这些产茶中心周围,还散布着一些产茶地,它们像众星拱月一般牢牢地被这些中心所吸引。其次,唐代茶业布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。约有90%的产茶地集中于江南、山南、淮南、剑南地区。而岭南、河东、河北各道虽产茶,产地却都只限于一两处。河南、关内、陇右道甚至不见一处产茶地。第三,这些茶产地中约有74.1%的产茶州、91.6%的产茶县,分布于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;另外,各地经济水平高低与茶品质好坏也是密切关联的,虽然经济富裕地方不一定产好茶,但好茶一般都产于经济富裕地区。 对唐代茶农生活考察虽有一定难度,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。唐政府的贡茶制度对茶农是赤裸裸的压榨与掠夺。建中三年(782),朝廷首次对茶业征税,以后唐代的茶法一直变化不断,但其呈现出来的总体走向是:征收面不断拓宽,茶税额也在不停上涨。广大茶农因为政府厚敛无度,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,生活变得日益艰难。 唐代茶业具有重要的经济、政治与社会文化功能。茶叶作为商品,无论对国计还是民生均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。它不仅使唐政府收入增加,商品经济繁荣;而且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;同时让农业更具活力,农民生存有一定的保障;另外它也促进了当时制瓷业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。伴随着饮茶风习的兴盛,茶叶在唐人的政治与社会文化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。它对政权巩固,促进民族融合、改善睦邻关系、加强人际交流、繁荣祖国文化、推动佛教发展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《诗经》与先周部族文化
作者: 王培臣  日期:2007-04-01 来源 :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先周文化 祖先崇拜 宗教文化 《诗经》 农业文明 
描述:《诗经》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到历朝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,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。 近年来,学界对《诗经》的研究更趋深化,文化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、文化人类学等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被引入到《诗经》的研究之中,这促使《诗经》研究进入到一个多层次、多元化的新时期。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和部族文化的角度对《诗经》进行整体观照,通过对先周时期整体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宗教和民俗情况的宏观把握来深刻挖掘和阐述《诗经》与先周部族文化的关系。 周族是较早进入农耕的民族,其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,农业文明在《诗经》的周族史诗、颂诗中得到体现,并且这种农业文明从一开始就同周族对祖先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,构成了周族史诗、颂诗的双重主题。 古代先民普遍认同灵魂不死,周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归天,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其神灵系统的构成,也促使周族别具一格的祭祀文化的形成;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都是周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,对此问题本文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阐发。 先周时期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礼渐趋完备,其饮食文化鲜明地表现出仪式化和等级化的特征,礼仪和酒文化逐步融入饮食习俗之中,成为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宋代畜牧业研究
作者: 张显运  日期:2007-04-01 来源 :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宋代 畜牧技术 畜牧业 
描述: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时期,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畜牧业为其发展作出了贡献。宋代畜牧业与前代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有萎缩的一面,但在许多领域仍在继续发展,主要表现在数量,尤其是饲养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的进步。宋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,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机构。 为保障畜牧业和谐有序的发展,宋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律令措施,约束和规范牧养管理人员的行为,保证畜牧业的良性发展。 在政府的重视下,宋代官营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,监牧养马数量也曾一度达到20多万,牛、羊等牲畜的饲养也得到了空前发展。 私营畜牧业更是硕果累累,相当兴盛。畜牧业作为副业而存在,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。 宋代的畜牧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,牲畜的饲养技术、品种改良技术、兽医技术、相畜技术等得到了显著提高。宋代培育和引进了不少畜禽新品种,如广东英州的乳羊、两浙一带的胡羊,京东的鲁鸡、岭南的长鸣鸡等。家畜的繁殖采用了人工辅助交配技术,家禽的孵化上,发明了利用温水、温火提高温度的人工孵化技术。这些技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尚属首创,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。 畜牧业是宋代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畜力,为军事工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,为餐饮业提供了肉、蛋、奶等产品,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名贵的药材。宋代畜牧业的兴盛又促进了牲畜贸易、屠宰业、餐饮业、军器制造业、皮革加工业、毛纺织业、造酒业、制笔业的迅速发展,从而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。
《诗经·豳风》研究
作者: 黄玲  日期:2007-04-01 来源 :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豳风 研究 周公 
描述:本文对《豳风》的研究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文化背景,从微观上切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,对整个《豳风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,以文献考辨为基础,重新细细审查丰富完整的传世文献,通过文史互证等方法,进一步探讨以下相关的重要问题。 “豳”之地望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。“豳”地应该包括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旬邑、邠县以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县、宁县、正宁县一带。 《豳风》是周公的专辑,七篇均或周公所作,或为周公而作,或诗歌内容与周公密切相关,否则不入此风。“豳”非诸侯国名,乃周人先祖的居地,周公作为这一专辑的主人公,其当时的历史地位堪与先祖并重。 《七月》是周族的农业史诗。诗作为周族的农业史诗出现在《豳风》并成为其代表并非偶然,周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民族,其起源、发展和繁荣都与农业息息相关。《七月》正是周公追述先祖居豳时的农事诗,作于西周初年。将《七月》作年从西周初不断往后推移之傅斯年、徐中舒、陆侃如、冯沅君先生的“春秋说”,郭沫若先生的“诗的时代当在春秋末年或以后”说皆难以成立;谓《七月》为豳地旧诗、作年甚古也无法令人信服。当今学术界广泛流传的底层劳动人民所作及小奴隶主作说,亦不可取。《七月》作者,当尊《诗序》为周公无疑。郑玄注《周礼》言及《豳诗》《豳雅》《豳颂》,形成了《七月》一诗备三体之说,指《七月》诗虽居《风》中,却既似“雅”又像“颂”,包含了风、雅、颂三方面的内涵,然《七月》仍是一首完整的风诗,三体当为合一之三体。 《鸱鸮》不是“劳动人民”所作,《诗序》所引《金縢》是可靠的,在没有新的更可信的材料发现以前,我们仍然相信《鸱鸮》为周公所作。《鸱鸮》并不是规范的“禽言诗”,而是一首名正言顺的寓言诗。 傅斯年、徐中舒先生提出《东山》是“鲁诗”,然是说种种理由均不能够成立。《东山》是成王时关于周公的诗,至于其作者,学术界多赞同归士自作说。古时山以东南西北为名者为常事,一般乃依都邑所在之方位而言。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”之“东山”为《东山》诗之“东山”证据还不充分,只备一说。 《破斧》作者,《诗序》说是“周大夫”,姚际恒、方玉润以为“四国之民”,皆不然;《破斧》乃参加东征的士兵胜利归来后所作。诗中“周公”为周初之周公旦无疑,诗有“周公东征”作为最可靠之内证,作于周公东征胜利后。“斧”“戕”“锜”“銶”非兵器,乃军士筚路蓝缕、除道樵苏所用器具。 吴汝纶谓《伐柯》与《九罭》本为一篇,非是。《伐柯》《九罭》确为两篇,无合一之理由。据考察,两篇均为婚恋之诗。《伐柯》侧于婚,《九罭》重于恋。编诗者采此二诗入《豳风》,以《伐柯》喻周公东征已胜利,将归未归之际,谓成王当以隆礼迎周公也。《九罭》之背景与《伐柯》同,表达的却是异地异人的感情,即东人对周公的留恋之情。 《狼跋》一诗,程颐、朱子等宿儒指出狼乃恶兽,不当喻圣人。事实上,狼在古代尤其是《豳风》的时代并不是邪恶的象征,以狼为贪婪、邪恶之代表是后人的问题,。《狼跋》中的狼,是威猛不可侵犯的,以狼比兴周公之威风凛凛,是理所当然的,不应存在任何疑问。现代学者陈良煜对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”与“狼疐其尾,载跋其胡”有新的见解,然其能否成立,有待进一步研讨。《狼跋》乃东征胜利后,作者对周公发自内心由衷的赞美。狼兴周公,威猛地猎其物,喻周公东征伐四国之圣人气象。
《诗经》农事诗研究
作者: 张春霞  日期:2001-05-01 来源 :首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以农为本 天人合一 农事诗 乐天知命 农业文化 
描述: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《诗经》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 个重要主题——农事诗,共四章。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 说明,将农事诗界定为:《诗经》中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、宗教 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;其篇目从狭义上定为《七月》、《楚茨》、《信南山》、《甫 田》、《大田》、《思文》、《噫嘻》、《巨工》、《丰年》、《载芟》、《良耜》等十一篇。 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,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。第三章是本文的 主体部分,从历史、政治、哲学、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 体的观照。历史层面通过对农事诗的研读,结合同时代其他典籍,勾勒出西周社 会农业生产的整体面貌及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;农业社会生活面貌及春祈秋 报的农业礼制风俗。政治层面从两个角度,即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重农精神和历代 经学家所给予的政治意义来分析农事诗所蕴涵的政治观念。哲学层面从农事诗所 蕴涵的天命观、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、人与神灵的关系三个角度探讨周民 族所特有的尽人事而敬天命、先人事而后鬼神的理性精神。文学层面从内容特色、 表现技巧两方面来探讨农事诗的文学特色。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语,在第三章的基 础上,初步探讨传统诗歌与农业文化、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。
< 1 2 3 4 5
Rss订阅